見到陳堅時,他剛從導管室出來,滿頭滿臉汗,手術衣被汗水浸透成深綠色。
他很難約。記者每次要采訪他,他不是在手術臺上,就是馬上要上手術臺。
在“內有輻射”的導管室,福州市第一總醫(yī)院血管與腫瘤介入科主任陳堅堅守了30年,一次次在手術臺上從“閻王”手上搶下病人。近日,記者采訪了這位被稱為“鉛衣戰(zhàn)士”的寶藏醫(yī)生。
“鎖緊”出血口
搶救大咳血患者
產后大出血、腫瘤出血、大咯血……你能想到的和“血管”有關的疾病,陳堅主任都可以通過介入手術解決。特別是,多年來他通過支氣管動脈栓塞術,為許多大咯血患者及時止血,挽救生命。這項技術,他的水平在省內名列前茅。
就在前不久,一名老太太因為支氣管擴張大咯血,從當地醫(yī)院轉診而來,陳堅立即為其急診行介入手術。
臺上,老太太依然在咯血,隨時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、窒息……
面對這樣危急的情況,陳堅沉著冷靜,一邊指揮護士穿上鉛衣協助吸引血,避免嗆吸,一邊快速經股動脈穿刺置管,搜尋“迷走”的支氣管動脈,通過導管將栓塞顆粒打進去,“鎖緊”出血口。很快,血止住了,老太太血氧也上來了。
這一場急救,多一分猶豫,老人都可能下不了臺。
“可能是我的性格比較穩(wěn)吧。”這樣的手術,陳堅經歷過無數,他說,如果慌,就容易出錯,而生命,容不得一絲疏忽。
記者了解到,像老太太這樣的急診患者占了介入科日常手術的五分之一。為此,陳堅一周7天,幾乎天天上臺,即便是夜里,一個電話鈴響,也要第一時間趕往醫(yī)院投入“戰(zhàn)斗”。辦公室的折疊床成了他第二個家。
開通閉塞血管
為老人保命又保腿
提起介入科,人們常常形容是“以命換命”的工作,這里的醫(yī)生每天穿著鉛衣暴露在有輻射的導管室內,日復一日。
但就是這樣的工作,陳堅無怨無悔堅守30年。他從1994年開始接觸介入治療,是福州市最早從事介入診療的醫(yī)生。市第一總醫(yī)院的血管與腫瘤介入科便是在他手上成長至今。讓他驕傲的是,在這導管室里,他運用最基礎的肝臟介入栓塞,讓許多中晚期肝癌患者延長生命。
“最久的有十四五年吧,至今還好好的?!标悎越榻B,來這的患者不少是外院已經做不成介入,或者效果差的病人。
曾有一名中晚期患者70多歲,肝部多發(fā)腫瘤,加上血管迂曲厲害,在其他三甲醫(yī)院做過兩次介入手術后,醫(yī)生將其勸回,表示僅有三個月的生命了。
不甘心的患者四處打聽,最后找到陳堅。通過檢查,陳堅發(fā)現,該患者的情況的確很復雜,但為了一線希望,他沉下心,寧可多吃一點射線,在導管室花了整整三個多小時,一點點尋找為腫瘤供血的血管,給予精準栓塞。術后,患者病情穩(wěn)定多年。
不僅如此,陳堅還擅長為下肢動脈狹窄、閉塞的患者開通血管,避免患者面臨截肢和生命危險。
前陣子,他收治了一名84歲老太太。老太太患有多種基礎病,還剛剛做過心臟手術,今年5月發(fā)現雙下肢血管閉塞,做過一次介入手術后,再次閉塞。家人求診多家醫(yī)院,都表示二次介入難,風險很大,給予截肢建議,而截肢同樣有著下不了臺的風險。家人找到陳堅主任,通過嫻熟的技術,陳堅再次為老太太開通了閉塞的血管,不僅保命也保住了腿。在手寫的感謝信里,老太太孫女動情寫道:“感謝陳堅主任耐心細心,沒有放棄!”
陳堅告訴記者,做介入,不可避免地“吃射線”,但能從閻王手里搶病人,換取患者安康,何妨?
采訪到尾聲,陳堅辦公室的大門又被敲開,當天的第N臺手術又要開始。腳下踩踏,黃燈亮起,輻射開始,又一個生命的希望,在他手上點亮。
(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陳文璇/文 記者 石美祥/攝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