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瘧疾日宣傳:惡性瘧到底惡在哪里?
“黃昏時分,煙瘴大起,直至巳、午時方收,惟未、申、酉三時,可以往來;余者時辰,皆瘴氣密布,觸之即死”[1]。讀過古典小說《三國演義》的朋友,應該對這段繪聲繪色的描述印象深刻。這句話出現(xiàn)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情節(jié)中,描述的是云南地區(qū)的瘴氣現(xiàn)象。
除了和自然因素有關(guān),瘴氣和生物因素如瘧疾、沙虱病等疾病相關(guān)。例如,惡性瘧疾在濕熱環(huán)境中高發(fā),患者會出現(xiàn)高熱、昏迷等癥狀,被古人歸為“瘴氣致死”。
瘧原蟲在人群中以蚊蟲為媒介傳播,通過掠奪人體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、刺激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過度反應、損害重要器官的功能等,給人體造成嚴重傷害。小說中描述的場景,發(fā)生于現(xiàn)在的云南省西部的臨滄市境內(nèi)。關(guān)于這種疾病,與其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,更有民謠生動地描述其危害:“十人到勐臘,九人難回家;要到車佛南(即現(xiàn)今的景洪、勐海、勐遮),首先買好棺材板;要到菩薩壩,先把老婆嫁”[2]。
瘧疾共有惡性瘧、間日瘧、卵形瘧和三日瘧4種類型。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為惡性瘧原蟲感染引起的惡性瘧,也是古時“瘴氣”的罪魁禍首。
(顯微鏡-厚血膜鏡下圖像,圖片為原創(chuàng),若引用,請標明出處)
(顯微鏡-薄血膜鏡下圖像,圖片為原創(chuàng),若引用,請標明出處)
在人類文明的列車駛?cè)肓讼冗M的21世紀,惡性瘧還這么惡嗎?
答案是肯定的?!?/strong>2024年WHO世界瘧疾報告》顯示:2022年估測全球瘧疾病例數(shù)約2.49億,死亡病例約60.8萬例。其中70%以上的死亡病例為非洲5歲以下兒童,且?guī)缀蹙鶠閻盒辕?sup>[3]。 我國于2021年通過了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(即在我國境內(nèi)已不存在瘧原蟲在人群間的傳播),小說中描述的情景將只會出現(xiàn)在文字里了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我國每年仍有近3000例的輸入病例(惡性瘧占比50%以上),并報告數(shù)十例的危重病例及十例左右的死亡病例,后者均為惡性瘧原蟲感染者[4]。
那惡性瘧為何至今依然如此險惡?其到底惡在哪里?
1.疫苗研發(fā)艱難
瘧疾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,但其疫苗研發(fā)卻比天花、新型冠狀病毒、黃熱病等病毒類疾病艱難。這是因為瘧疾患者痊愈后,不會獲得終生免疫力。即使是短時間的免疫作用,有時也因瘧原蟲種類和株系的不同,對再次侵染的瘧原蟲不能達到較高水平免疫,甚至無免疫[5]。這一特性,致使其能危害至今,且對兒童尤為不友好。對于已經(jīng)消除瘧疾的地區(qū),除近期曾在瘧疾疫區(qū)得過瘧疾的個別人群外,我國絕大多數(shù)人對瘧疾無免疫力,均為易感人群。當他們?nèi)サ蒋懠擦餍袇^(qū),被唾液中含瘧原蟲的蚊蟲叮咬后,依靠免疫力成功抵抗瘧疾的可能性幾乎為0。
2.瘧原蟲會聚集在腦血管,對人體傷害嚴重
惡性瘧之惡,還在于惡性瘧原蟲可能會在腦血管中聚集,使紅細胞和血管內(nèi)皮細胞發(fā)生粘連,造成腦部微血管阻塞及局部缺氧,使患者出現(xiàn)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功能紊亂(腦型瘧,重癥瘧疾之一),是兒童和無免疫力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[5]。這種情況在其他種類瘧疾患者中甚少見到。
可喜的是,瘧疾疫苗的研發(fā)近期有了重大突破,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的RTS,S/AS01瘧疾疫苗,可顯著降低兒童臨床瘧疾、重癥瘧疾及嚴重的瘧疾貧血等。不過,目前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僅推薦在瘧疾中、高流行國家或地區(qū)的兒童中接種應用[6]。
參考文獻
1.羅貫中. 三國演義:第八十九回《武鄉(xiāng)侯四番用計,南蠻王五次遭擒》 [M].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2022.
2.葉寒,劉煒. 詩意中國-09屠呦呦:青蒿一握,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梁.https://www.163.com/dy/article/FJO5GS430521KK2L.html. 2020-08-11 10:53.
3.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World malaria report. xvii-xix. Geneva: WHO; 2024.
4.張麗,夏志貴.2023年全國瘧疾疫情分析[J].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學病雜志,2024,42(2):135-139.
5.諸欣平, 蘇川. 人體寄生蟲學(第9版)[M]. 北京: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 2018: 57-68.
6.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Guidelines for malaria. 133-136 and 178-179. Geneva: WHO; 2022.
來源: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寄生蟲病與熱帶病防控
注: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,非商業(yè)用途,僅作科普使用,如有風險或侵權(quán),請及時聯(lián)系刪除。
供稿:急性傳染病防控科
一審:姚麗欽
二審:詹文青
三審:羅柏友